安徽盆景
徽派盆景最早集申于皖南歙縣賣花漁村(今歙縣雄村鄉(xiāng)洪嶺村),早在唐僖宗時,當?shù)厝嗣窬腿松綄叮圃灾谱髋杈,然后挑運到城鎮(zhèn)沿街叫賣,其村也因此而聞名全國。
賣花漁村地處皖南山區(qū)的丘陵地帶,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加之有雄偉秀麗的黃山十天目山兩大山脈,山區(qū)的奇花異卉,都是供制作盆景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資源,尤其是黃山松,由于生態(tài)習性關系,很難移植,在全國其他地區(qū),很少看到黃山松的美姿,但卻成為徽派盆景的一大特色。通過長期實踐,徽派盆景在樁景的培育和造型上,都有它獨到之處;张膳杈霸谒囆g構思上受新安畫派的影響,"故又稱新安派。(畫家弘仁、查士標、汪云瑞等都是歙縣或休寧縣人,這兩縣在隋唐時屬新安郡,故稱新安畫派。)
徽派樹樁以"蒼古奇特"見稱于世。選用的樹種主要有攜、櫧,檜桕、翠柚、羅漢松、黃山松、桂樹、紫薇、南天竹等。造型方面講究大枝干形態(tài)蟠曲,小枝不作細加工,所以樹樁在幼小時候并不美觀,但長老后效果較好。加工主要采用棕皮、樹筋等材料扎縛,待主干定型后,再加工側枝,采用先扎后剪的方法。
徽派樁景主要傳統(tǒng)形式有:
1、游龍式:又稱"之字彎",主干彎曲如游龍,此法多用于梅和桃。
2、扭旋式:又稱磨盤彎;主干扭曲向上,此法多用于柏和羅漢松。
3、疙瘩式:主干下部在小時候打一圓圈,長大后便成一疙瘩,一般多用寧羅漢松和梅。"此外,還有三臺式,劈干式、枯干式、屏風式和自然式等。
徽派樁景過去的缺點是造型呆板,失卻自然,幼時又不太美觀,F(xiàn)已努力改進,如游龍式梅樁;既保留了騰空飛舞或搏浪弄潮的飛龍、水龍的姿態(tài),又適當?shù)馗淖兞藗鹘y(tǒng)的結扎成龍的方法;其側枝也打破了對稱三彎成龍爪的手法,該留的留該疏的疏,使盆景造型靜中有動,有如活龍。
在歙縣多景園中,陳列有數(shù)以百計的梅樁盆景,其中有一株造型古樸的紅梅。它那半劈欲斷的樹樁,盤根錯節(jié),狀如枯木,但卻從頂側冒出一椏剛勁的新枝,枝頭還爆出幾朵梅花,生機盎然。使人感到這枯樹紅梅是"桃禾芳菲杏末紅,沖寒先喜笑東風"。
最近有人利用皖西產(chǎn)的錳石,制作黃山盆景。因為錳石色澤棕黃,有斧劈皴的自然外形,可以用它模擬黃山的山紋石理和奇峭逼人的山勢、這樣制作的"夢筆生花",《猴子觀!,《金雞叫天門》等黃山盆景,再現(xiàn)了黃山雄偉秀麗的風光。這是徽派盆景中的新品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