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,體內(nèi)受精魚類的雄者,其交配器是什么樣子?雌雄又怎樣進行交配?本文就此作簡要介紹。
軟骨魚類包括兩大類群,即板鰓魚類和全頭魚類。前者指所有鯊魚和鰩魚,后者指銀鮫類,其種類有限,生活在我國的僅黑線銀鮫一種。板鰓魚類的雄魚,其交配器位于腹鰭內(nèi)側(cè),是一對棒狀結(jié)構(gòu),內(nèi)有軟骨支持,稱鰭腳。鰭腳是腹鰭的一部分。兩鰭腳相鄰的一側(cè)各有一溝,兩溝相合便成一管。兩性交配時,雌魚靜止不動,雄魚將身體纏繞在雌體中部,然后把兩鰭腳合攏,共同插入雌體的泄殖腔孔中。精液經(jīng)鰭腳之溝管流入雌體的子宮中,精子沿輸卵管上行,至前段時與卵子相遇而完成受精過程。全頭類以黑線銀鮫為例,其雄魚的腹鰭內(nèi)側(cè)同樣有鰭腳一對,我們稱為腹鰭腳,與板鰓魚類所不同的是鰭腳與腹鰭已完全分離。兩性交配時,因雌性的泄殖孔與肛門完全分開,即泄殖腔已徹底消失,所以雄體的鰭腳只能插入肛門前方的生殖孔中,才能完成交配受精任務(wù)。全頭類不僅僅有一對腹鰭腳,在其前方還有一對皮刺狀的副鰭腳,稱腹前鰭腳。腹前鰭腳平時藏于腹鰭前方的皮膚淺囊里,交配時伸出來起抱握雌體的作用。另外在頭部背方雙眼之前的中央,還有一個指狀突起,稱額鰭腳。額鰭腳前端有許多彎曲帶鉤的棘刺,平時伏于皮膚的凹槽中,而交配時伸出來用以鉤住雌體。雌銀鮫在背鰭基部常常有傷跡斑斑的疤痕,那便是被雄銀鮫卷持交配時所留下的證據(jù)。
軟骨魚類由于要進行雌雄交配而實施體內(nèi)受精,致使懷卵量比硬骨魚類大為降低,尤為進行體內(nèi)發(fā)育的卵胎生種類,雌魚懷卵量僅為幾枚至幾十枚,甚至僅懷一個卵。
硬骨魚類雖多為體外受精,但少數(shù)體內(nèi)受精種類的雄者,其交配器更為奇妙。產(chǎn)于南美、中美的四眼魚,雙眼均為一薄膜分成上下兩部,下部可水中視物,從而可水中捕食小動物;而上部可水上視物,從而可躍出水面,捕吃空中飛舞的小蟲。由此而故名四眼魚。四眼魚便是體內(nèi)受精種類,其雄者的交配器是生殖孔的延伸,進而演變?yōu)閳A錐狀的管狀突起,其周圍為許多小鱗片所包。雌者的生殖孔則常為一個特別的鱗片所掩蓋,稱生殖孔鱗,其一邊固著,另一邊游離。為生殖孔鱗所掩蓋的生殖孔,位置往往不對稱,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。其結(jié)果就使雌雄交配時別具一格,格外引入注目:雌雄身體腹面相對必須左右平行,即不是雌左雄右就是雌右雄左,否則便無法施行交配行為。
鳉類的雄者,其交配器也是生殖孔延長的突起,或呈圓錐狀,或是管狀,有的甚至延長到臀鰭最前的軟鰭條前端。南美、中美的許多鳉類,雄性的交配器更為復(fù)雜,內(nèi)有骨質(zhì)軸支持,而且與臀鰭發(fā)生密切聯(lián)系,即臀鰭比一般鳉類不僅位置靠前,且第三、四、五3根鰭條膨大而延長,形成一條開放的溝或一個封閉的管,起交配時固定交配器于一定位置的作用,從而使精液準(zhǔn)確無誤地流人雌體的生殖道中。分布于馬來半島至菲律賓的另一種(鳉)類,雄性在頭、胸的腹面,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交配器稱喉器。其內(nèi)是復(fù)雜的骨骼和通腎臟及生殖腺的導(dǎo)管,還有交配時用來攫握雌體的骨質(zhì)附屬物。不過喉器與四眼魚的交配器一樣,位置不對稱,不偏左即偏右。喉器的作用究竟在哪里?迄今還不大清楚。
鳉類如何交配?它們個體小,艷色美麗,許多種類求偶時十分巧妙,致使不少國家將它們劃為良好觀賞魚類。交配時,有的種類,雄魚以漂亮的著裝在雌魚面前游來游去,萬般勾引,往返獻(xiàn)媚。有的種類,雌性鼓勵雄性大膽接近自己,而有的種類,雌性則十分膽怯,雄魚不但要表現(xiàn)堅決、果敢,還要有一定的追求技巧,否則雌魚不會越雷池一步。這里有一種現(xiàn)象發(fā)人深思:即凡是雌魚歡迎雄魚接近自己的種類,其雄者的交配器都很短,而雌魚遠(yuǎn)避雄魚的種類,其雄者的交配器都長。這種“近者短”而“遠(yuǎn)者長”的交配器長短規(guī)律,不正是反映了一種交配適應(yīng)的生物現(xiàn)象嗎?它們到底怎樣交配?由于交配時間特短,不過是瞬間之舉,能自然觀察到它們的交配現(xiàn)象實屬罕見。有人在水族箱中觀察到,其交配過程大致是:雄魚將臀鰭向左或者向右,曲成圓形,這時臀鰭的尖端即向前并向上翹起,然后向雌魚突進,只見以鰭條的末端突起插入雌魚的生殖孔,這樣接觸一次或兩次,時間只是一剎那,雄魚乘突進之勢,就從雌魚旁邊通過了。